律所投放巨量本地推效果差,可能是这几个原因


039.jpg

近一年来,字节跳动加大力度推广巨量本地推产品,给予了本地推很大的流量扶持,相信许多律师事务所借助巨量本地推广告平台收获了一波流量红利,签下了不少客户。然而,随着巨量本地推的日益普及,有些律所发现投放巨量本地推效果并没有那么理想,可能是这几个原因。

一、企业主观因素

(一)广告目标不清晰

部分律师事务所开展广告投放时,缺乏明确目标,不清楚是为提升品牌知名度、增加咨询量,还是促进案件委托。例如推广目标是获取高价值诉讼案件委托客户,却将广告重点放在简单法律咨询团购推广上,吸引来的多是寻求免费或低价咨询的客户,难以转化为实际案源。

(二)目标受众定位不准确

律师服务涵盖婚姻、刑事、商事等众多领域,不同领域客户群体差异还是挺大的,如果律所未精准定位目标受众,广告可能投放给了不相关人群。

(三)广告内容缺乏吸引力

我看了很多律所广告,发现有些律师事务所广告文案全部是专业法律术语,未考虑普通受众理解能力。在视频文案中,长篇大论讲解法律条文应用,而非以通俗易懂方式阐述能为客户解决的实际问题,让潜在客户望而却步。

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广告形式过于单一,有的律所没有配备剪辑师,视频仅用几张图片合成就开始投放,广告投放效果可想而知。

再有一种情况就是视频文案未能戳中用户痛点,文案过于理论化,不能清晰展示律师人设及服务亮点。

(四)投放策略不合理

有些律所的广告投放时间设置不合理,未分析目标受众上网活跃时间,盲目投放。例如,面向上班族的法律服务,在上班时间集中投放,此时用户忙于工作,无暇关注广告,这种情况是不是在晚上或周末时段加大投放力度效果更好呢?

部分律所总想着少花钱多办事,想法是好的,但在实际投放过程中,过低的预算根本拿不到优质流量,如果平台能让你一天就投入500元就能拿到优质客户线索,那些一天投入几千元的大客户都在做傻事吗?平台的优质流量肯定会向预算多的客户倾斜,这是很简单的道理。

(五)客户跟进不及时

潜在客户通过广告提交线索后,律所销售人员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回复跟进,可能导致客户流失。有诉讼需求的客户都希望得到快速回应,若等待时间过长,可能转向其他律所。

再一个就是对所有咨询客户采用相同跟进话术,未根据客户具体需求和问题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,难以建立良好沟通关系,当然就很难签约。

二、市场客观因素

(一)行业竞争激烈

法律服务市场非常内卷,同行竞争激烈,一家比一家报价低,在巨量本地推平台上,众多律所争夺有限流量,知名大型律所凭借品牌优势和雄厚资金,抢占了大量优质广告资源,中小律所难以与之抗衡。

(二)用户对法律服务的认知和态度

部分潜在客户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,遇到法律问题未意识到需寻求专业律师帮助,对律师服务广告关注度低,即使打电话咨询,白嫖的用户会比较多,这种用户就很难达成委托意愿。

还有就是法律服务专业性比较强,客户选择律所需建立高度信任,但由于网络环境复杂,客户对网上律师事务所广告存在戒心,担心遇到虚假宣传或服务质量不佳的律所,这种不信任感增加了广告转化难度。

(三)平台规则和算法变化

巨量本地推平台为保证广告质量和用户体验,不断更新广告投放规则,律所若未能及时了解和适应规则变化,可能导致广告拒审情况增多或效果下降。

(四)经济大环境影响

这两年经济下行期,企业削减法务预算,个人消费更谨慎,法律消费需求减少,这种情况下,即使律所加大广告投放力度,因市场需求萎缩,广告转化效果也会受到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