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在医院遇到了无案可办的“扫楼”律师


001.jpg

美国总人口大约3亿,律师有130万人,而中国总人口大约14亿,律师才不到80万人,可是在中国,律师将成为下一个容易失业的职业,只因内卷严重、一案难求。

大量律师或将出现无案可办的情形,越来越多的“扫楼”律师到医院或其他公共场所找客户,这在前几年其实也曾经听说过律师在医院里发名片的事,但没想到这两年内变得多了起来,就连我本人带着父亲去医院骨科候诊时,还有一位年轻的小伙子问我有没有案件需要委托,并向我发放名片。律师如此体面工作,如今也沦落到这个地步吗?

这些所谓的 “扫楼” 律师,大多数是律所的销售或法律咨询公司的顾问等非律师从业人员,由于缺少案源,他们常常穿梭于各个病房之间,试图从患者及家属这个受众群体中,挖掘出潜在的法律服务需求,找到自己业务的突破口。

医院本应是一个专注于救死扶伤、给予患者慰藉的净土,但这些“扫楼” 律师的频繁闯入,打破了这份宁静。患者刚经历完手术的痛苦,家属还在为亲人的病情揪心,正处于身心俱疲的脆弱时刻,这些所谓的“扫楼” 律师却带着明显的功利目的前来搭讪,加微信好友。他们有的不顾患者是否需要休息,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擅长医疗纠纷、工伤赔偿等业务领域,甚至试图在第一时间与客户 “签约”。对于那些急需用钱救治、对法律懵懂无知的家庭来说,这突如其来的 “法律援助”,更像是一种干扰,甚至可能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,误导他们做出仓促的决定。

从律师行业自身发展来看,“扫楼” 现象折射出部分律师严峻的案源危机。随着法律专业毕业生逐年增加,律师行业竞争愈发白热化,在一些大城市,律所鳞次栉比,年轻律师想要崭露头角、站稳脚跟难如登天。大型律所凭借品牌、资源优势,承接各类高端业务,不愁案源;而初出茅庐的青年律师,没有人脉积累,也没有成熟的业务渠道,为了生存,只能剑走偏锋,把目光投向医院这类看似 “客源丰富” 的场所。但这种方式,不仅拉低了律师的职业形象,也让公众对律师群体的专业性产生质疑。毕竟,靠 “扫楼” 碰运气得来的客户,很难让人相信其背后有深厚的专业功底支撑。

对于医疗秩序而言,“扫楼” 行为的危害不容小觑,医院人流量大、人员复杂本就给管理带来诸多难题,“扫楼” 律师的随意进出,无疑是给医院添乱。他们频繁出入病房,干扰医护人员正常查房、治疗工作,还可能造成患者隐私泄露风险。病房里谈论病情、家庭状况等敏感信息时,“扫楼” 律师的介入让这些原本私密的交流变得不再安全,甚至可能引发医患之间、患者家属之间不必要的猜忌与矛盾。

要改变这一乱象,一方面,上级管理部门应当发挥引导作用,加强对年轻律师的职业规划培训,帮助他们拓展正规的案源渠道,比如组织公益法律咨询活动提升知名度、搭建线上线下业务对接平台等;同时,强化职业道德规范约束,对这种过度 “营销”、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予以惩戒。另一方面,医院安保管理也需升级,在保障正常法律求助渠道畅通的前提下,严格限制无关人员进入诊疗区域,维护医院应有的安宁,确保患者能够安心养病、医护人员专注施治。只有多方合力,才能让律师回归专业、让医院回归纯粹,重塑健康有序的行业生态与就医环境。